【活動筆記】尋找出版新未來的人們

出版行銷取暖會S2EP2|市民大道上的新媒體暴徒,他們如何想像傳統出版與書店?

日期|8/4(日)19:00 – 21:00

主講|徐書磊、雷雅淇、何昱泓

地點|現流冊店(捷運大橋頭站3號出口步行3分鐘)

報名|https://forms.gle/vMoE7wsGQBrV7dna8 (已結束)

門票|200 元

▍講者簡介

|徐書磊(挑興文化與市民書店挖坑者、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

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挑興文化與市民書店挖坑者,學不太會休息,但工作與跑來跑去能夠獲得能量的 E 人,育有二貓,致力於透過不同的媒介和人類,讓知識與議題能普及推進,減少社會的廉價批評,打造溝通對話的共同基礎。

|雷雅淇(挑興文化總編輯、台灣科學媒體協會常務理事)

挑興文化總編輯、台灣科學媒體協會常務理事、淇芋紅蠍隊隊員。曾經是泛科學總編輯、在公部門進行過一陣子人類觀察,最近在傳統媒體的新媒體人。偶然發現科學傳播應該算是一種在科學領域開後宮,因此在這裡呼朋引伴揪團打怪,希望在碰到魔王前這裡會有百倍鄧巴數的夥伴。

|何昱泓(挑興文化社群總監、冷知識網站「每日一冷」版主)

挑興文化社群總監、冷知識網站每日一冷創辦人、淇芋紅蠍隊隊員。曾任故事 StoryStudio 社群經理,經營社群已十二年,想請人幫自己刻雕像,掛名演算法之神,靠收香油錢過活。偶爾書寫歷史、分享社群經營、喜歡帶基隆導覽,最多的公開貼文是「天啊地震!」,有一個跟網友吵架的截圖相簿。

——————————

這場是「出版行銷取暖會」再開後的第二場,原本這系列以出版從業人員為主要受眾,但這場為了讓新成立的市民書店、挑興文化讓更多人看見,所以開放給一般民眾報名參加,目測出版從業人員還是比較多,大概占六成五左右。

三位講者除了都是市民書店與挑興文化的團隊成員,也各自有不同的專業的領域:徐書磊/法律、雷雅淇/科普、何昱泓(芋頭)/歷史。

開場三人先自我介紹,並提到開出版社和書店的緣起:書磊有實際幫出版社辦實體活動的經驗,認為導購效果不錯,且與其免費幫出版社推書(一年要推上十五到二十本),不如提供場地還有場租可收;另一方面出版社有很多專業內容可以做成新媒體的素材,要怎麼樣讓這些素材進入商業模式,就回到法白做過的事:售票講座。考量到一次租十年可以攤裝潢費用,地點找好就拐雅淇去看房子,又拉準備離職的芋頭入坑。芋頭則是有出書經驗(每日一冷),第一本一刷一千兩百本,至今14、15刷,被雅淇推坑想看看出版是怎麼一回事,且熟悉社群媒體,覺得社群應該還是可以有意義的溝通,想要召喚社群,雅淇則是認為網路上的社群有其侷限,想要有個實體固定的地方,做出版是想做知識普及和知識轉移。出版社名稱故意取雙關的挑興文化,英文台語諧音梗:khisu (khí-sū )。同時分享經營的難處:一般新出版社有大集團的投資,他們沒有,倉儲、經銷商什麼都要找,現金流的運作也要考量,其他像社群的設計也不簡單。雅淇則希望能藉由開書店和出版社緩解科普圈的困境,讓大家有個發夢的地方。

書磊強調三人都是務實者,像他在開業前已經過多方考量和實做驗證,例如法白辦過期間限定的「台味書店」試水溫,結果讓他對出版產業很看好,普遍看衰的薪資問題可能是大型出版社因為結構的關係容易尾大不掉,只能用影響最少的方式節省成本。其實出版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政府也有資金挹注;雖然有人覺得衝動冒險,但若能持續下去對三人是有加分的,而且原本就有其他的部分在運作和收入。

開設書店,地點的選擇非常非常重要:房東、客源、同業競爭,都要考量。此外因為對餐飲不擅長,加上原本就打算長期投資,所以選購高質感的家具和用品來和別人做出區隔,打造複合式書店,只要單一點符合顧客想像,顧客就會踏進來。這邊書磊特別說明自己是實體控:法白應該是新媒體裡辦最多實體活動的,一年去外面講180場以上,自己辧的有60~80場,實體場域也能有更多異業交流。他「賭未來創作者會越來越稀缺」,到處挖角,即便短時間無法或不適合一起工作,若工作場域拉近(例如就在樓上樓下),也會拉近彼此距離,製造合作可能。三位都是E人,芋頭:「跟有趣的人一起做有趣的事。」

至於成立出版社後,書磊表示法白的書還是一樣讓其他出版社更專業有經驗的編輯出,童書類型的也是。跨領域企劃,雅淇回答會邀不同專業的作者一起完成,也會先問問原本的作者有沒有跨領域的意願;芋頭則指出非專業領域的編輯,更容易看出專業人士的盲點,亦即一般讀者會看不懂的地方,讓這本書更易讀;書磊分享自己原本就常跨域,最大的難題在想像力,如何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如何設計題目,這角色就很像編輯或企劃。還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如何讓對方信任你,一定要先了解對方的東西,為什麼和這個一起會有好的結果。並補充關於信任感:通常大家喜歡找原本就有流量的人,但出版社版稅實在很難吸引人,反過來,若你是第一個給他稿費的人,那個信任感就不一樣。這裡不得不提小型出版社的優勢:不用簽呈、溝通速度快、彈性大。

接著書磊分享:以導購為目的,或收費的講座,要考量內容是否吸引人——也就是「企劃力」。大家會來的原因,可能是我們選的某個知識點,想獲得實質的內容。「像今天大家不是來聽我們聊天,而是來聽我們怎麼算成本、比較具體的策略。」新書講座可以只講書的一章,講得夠好,參與者就會對書有信心,把它買回去;除非真的是大師,像黃春明老師,大家只是來要簽名。遻直一點,台北人的時間是很貴的,即便是免費活動,也要讓他帶走些什麼,他才會滿意,下次才會持續參加。法白這三年來,除非有人付費,不然所有實體講座都是收費的,活動量大到有一群人會固定花錢來參加講座,導購買書的效果也還不錯。像這樣活動辦多了,大家就會信任你辦的活動。不同活動受眾本來就不同,重點還是你的內容。且狀況外的主管才會搞不清楚,問你為什麼有33萬粉絲,連一百人的活動都辦不起來,畢竟網路上的跟實體就是不同內容,要重新設計或包裝,才有辦法讓參與人數和期待人數是固定、穩定的。像「珞亦不絕」就是要讓讀者更了解作者,當作者形象鮮明,讀者對他有興趣就會想看他的書。

現場提問時間,有人分享跨領域企劃的靈感,芋頭回應分享他們做過的類似實案。有人問出版社行銷想標註作者?書磊建議:出版社應該找到付費合作的計價方式,例如把印海報的一兩千塊預算給書帳或推薦人,即便不多,感覺也比較好,像法白就會付錢,但出版生態很嚴重的就是會習慣拗人家。找法白推薦有幾個付費方案:三千剪輯影片、一千五限動轉發等等,其實也可以不用花時間溝通直接拒絕,但想要改善業界只把行銷預算砸在傳統通路上的習慣,既然得現在網路行銷重要的話,即便給五十本書也可以,因為有書店有賣,或給票也可以讓他們給員工。方案越具體越容易成功,互惠宣傳也可以。例如現在自媒體時間可能排很滿,可能只有一個人,若能提出具體企劃,題目連帶訪綱,會負擔與談者(書籍作者)的車馬費,對方可能會因為可以少想一集節目而應允;此外交換人脈和資源,例如PODCAST想找某個作者,或出版社交換推薦人脈,也是一種方式。找網路上的作者出書也一樣,先研究過對方的作品,把它們整理成一個小企劃也好,比較容易簽到熱門的作者。

最後有人問十年願景?他們希望三年開始獲利、第五年把資本額賺回來;出版方面希望一年出版十到十二本。第三年自媒體流量會起來,就可以有不同的玩法,五年有自己很穩固的各領域媒體。

最後的最後,書磊強調:不希望在五年後因為工作拆夥,所以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比較溫柔地對待彼此,不要把出版業的艱難變成彼此的摩擦。也希望薪資上有能力給他們需要的物質生活,才能長期共事。每一個同事都是很花心思和時間去挖來的。

(紀錄於2024.08.0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